从零开始规划个人预算
为什么做预算?
我们先来演绎一下记账的心理:
怎么又没钱了,都不知道花到哪去了,记账了解一下吧
记账之后,原来我 吃东西/买东西 花了这么多钱
痛定思痛,决定控制开支
怎么控制开支呢?
规划预算开始了
可以这么说,凡是开始记账,到最后都要规划预算。如果说记账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,那么预算就是帮我们了解未来的生活。
不管是从记账,还是从理财来看,规划预算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就好比我们做事情需要目标,财务计划也要有目标,而这个目标就是完成自己的预算。
如何做预算
了解现状制定预算的步骤看起来很简单,先了解自己的收入、支出情况、资产情况,再根据自己的目标规划即可。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,单单是了解自己的支出情况这一点就难到了不少人,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:
未来三个月,你会有哪些必须开支,会发生在哪天?
去年春节期间你花了多少钱,都用来干什么了?
你知道自己过去一年总共花了多少钱,花在哪些地方了?
你现在名下有多少账户,分别余额多少?
如果明天要用钱,能快速变现多少现金?
大部分人听到这些问题都是一脸懵逼。两个解决方法 从今天开始记账,明年就知道答案了
把过去一年全部银行、在线支付记录找出来,补上过去一年的账本
听起来都不简单,确实,相比于剁手的简单爽快,记账要困难的多,所谓的「5 分钟完美搞定预算」都是标题党。
代替方案 退而求其次,刚刚开始预算,可以适当放宽标准
工资金额为收入总额,其他收入暂时先忽略,根据情况逐步修改
可以使用一个 5/3/2 方法估计,50% 的支出是日常开支,30% 为消费开支,20% 用于投资储蓄
规划预算的几个原则
每一笔开支都要考虑。有很多大型开支却往往被忽略,典型的错误:在大学期间,很多同学会扣除学费、住宿费、父母给买的手机电脑等支出,认为这些不算自己的开支
预算规划要按照优先级,先投资和学习,再日常开支,最后作消费预算
先做全年预算,再做每月预算以补充,很多大额支出都是以年度为周期,每月预算难以考虑全面
预算总额不要超过工资,收入虽然多种多样,可以有奖金、房租、投资收益等,但是,出于理财规划的考虑,预算总额不要超过工资,奖金、房租等收入并不算是稳定收入,不要太 乐观
从头开始规划预算
1. 分析收入情况
可能的收入包括:工资、房租、投资收益等,尽可能全面的考虑。
2. 分析开支情况
如果有一年以上记账记录是最好的,使用报表功能,回顾过去一年的开支情况 👇。如果没有记账记录,建议查查银行账单,了解一下(保证吓一跳)。
开支情况中的重点目标:
周期性刚性开支,比如,房租、水电燃气、健身房合同、保险 等,这些开支往往占总支出的大头,而且能「定生死」,一个月不买衣服没事,不交房租你试试 😝。
我的周期性刚性开支供大家参考:房租(包含水电燃气)、电话网络费、健身房、各类保险、学费、交通费(学期票)、饮食开支。
3. 分析资产情况
计算一下那些资产可以快速变现,自己有多少资产、多少负债、净资产多少,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4. 规划年度预算
如果没有明确目标,可以参考 532 公式,先扣除 20% 的预算用于储蓄投资或学习,所以实际年度开支预算总额为「工资的 80%」。
然后规划固定开支的预算,把第 2 步中收集的开支加在一起,再乘以 1.1 或者 1.2,保留一个安全系数,防止自己遗漏。
去除前面两项「投资和学习」、「日常固定开支」,剩下的才是可以自由支配、用于消费购物的预算。
5. 将预算再次细分
先划分某个项目的年度预算,再划分到每月预算。不需要每一项都划分,只要自己最关心的部分就可以,比如伙食费开支、消费开支和学习开支。
周期比较短的项目,比如消费、伙食费,可以具体到每月预算;周期比较长的项目,比如培训、学习,用每年预算比较好。
执行预算
制定好预算,如果不能认真执行,基本等于白做。预算无法执行,原因无外乎两点:
预算制定的不好,太过理想化,与实际情况偏离太大。比如:日常固定开支每年 20000 元,制定预算 22000 元,妄想自己每年只消费 2000 元,而且没有意外开支,怎么可能呢?
预算的工具不好,对各种情况不能灵活处理,比如前面利用 CB 摊销意外费用的情况,如果不能处理好一次性开支,每月看着负数的预算额,很难有动力坚持
最后一条就是个人的原因了,没办法控制消费欲望
对于前面两条原因,「如何做预算」的部分已经有了应对方法。对于控制消费欲望,我的建议是,账户隔离,专款专户。用于消费的卡与其他账户分隔开,每月只存入固定的金额用于消费。相信能够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,肯定是有动力和能力控制消费的。
另外,开支的优先级也要注意,投资、学习优先于日常开支,日常开支优先于消费开支。
如何降低开支
控制开支、降低开支是制定预算的根本目的。降低开支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法:
从每月日常固定开支入手,比较难,但是效果非常好,从 100 平米的房子换到 50 平米的房子,卖掉车子改为步行或单车,开支减少立竿见影。不过,大部分人没有这份魄力(至少我是没有)
从消费开支入手,相对弹性要大很多,更容易实现。毕竟,很多消费其实是不必要的,有些东西买回来用一次两次就不再使用了。